教学设计方案(整理9篇)

时间:2024-04-11 来源:网友

教学设计方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幸福拍手歌》

2.能较准确地演唱连续的附点节奏,内心节奏感得到强化。

3、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体会到幸福感,并有帮助别人获取幸福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音乐作品欢快的情绪,用歌声及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这种情绪;

2、创编歌词。

教具准备:

钢琴、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视频导入:

1、欣赏央视《你幸福吗?》采访片段,导入

老师:“今天这节音乐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说说幸福这个话题,我也来采访一下探讨一下?

老师:“同学们,当你感到幸福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

来表达”?(学生回答)

老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这首歌里是怎样表达幸福的”?(肢体)

三、学习歌曲:

1、初听音乐,感受歌曲情绪。问:谁来告诉我?(活泼、欢快)

2、揭示课题:这是一首44拍的日本儿歌《幸福拍手歌》。(板书课题)

3、复习44拍含义以及强弱规律。

4、请同学们看着歌单,听一遍这首歌。

要求:1、可跟着歌曲的节拍随意做做动作,但是嘴巴不能发出声音

2、找出歌曲中出现最多的节奏?

5、板书×.×节奏型,解释并学习,附点八分音符。

6、听辨旋律,比较哪一条更具有跳跃性,更能表现欢快的情绪?

7、跟教师拍一拍节奏、读一读歌词。

8、用“da”模唱旋律。

要求:用有弹性的、欢快的声音轻轻的模唱。唱好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

9、创编歌词,分组演唱歌词。

讨论创编第四段歌词,然后跟琴分四组分别演唱四段歌词。

10、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四、情感升华

1、了解偏远山区孩子的学习生活,与自己的校园生活进行对比,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2、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帮助别人的友爱之情。

五、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下课了,同学们,你们幸福吗?(幸福),老师也因为能和可爱的你们在一起而感到非常的幸福。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唱着这首《幸福拍手歌》走出教室。

教学设计方案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本课挂图或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指名说)

清代有一位诗人为这写了一首诗,你想读读吗?

板书课题:

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

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

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1、出示挂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

这是什么?

(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歌声振林越)

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四、读诗想画面

1、师配乐读古诗:

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根据画面练习背诵:

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五、读一读,想一想

从林樾、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

第二课时

一、看图导入

1、出示挂图:

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

(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

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图文对照,再读感悟

1、看图:

池塘是怎样的?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引导学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图上还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全班齐读。

四、指导朗读

1、个别读。

2、评读。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分小组练习(一人读诗,其他人想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指导背诵。

六、巩固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七、拓展练习

学生背诵其他自己学会的诗,比如杨万里的诗,或描写夏天的诗等。

八、作业设计

1、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一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所见

骑振捕闭

小池

泉眼树阴

小荷蜻蜓

教学设计方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

2、感受的语言,感受的情感。

3、积累语言,学习的写作方法,试写一段话。

4、培育学习提问的力量。

二、教具预备:

CAI课件

三、教学过程:

1、连接过渡。

①连接: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熟悉了老舍先生家的那只奇怪却又很可爱的大花猫,谁能看着提纲,说说大花猫的奇怪?

出示:老实、贪玩、尽职、奇怪、兴奋、不兴奋、怕、威猛

②过渡:对于这么奇怪的猫,老舍先生却是留意观看,传神描绘,足可见老舍先生是个多么爱猫的人呀!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课文,请看本课教学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了解内容,感受语言,体会的情感。

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其次意义段,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依据同学的提问板书。

板书:满月的小猫

更可爱?

2、梳理问题。

①小结: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边学习边解决。

②过渡:要知道“为什么满月的小猫更可爱?”首先得了解它的“可爱”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仔细读每一句话,找出有关词句来说一说。

3、争论沟通。

[1]腿脚还不稳,已经学会调皮。(从调皮中可以看出可爱)

[2]一根鸡毛,一个线团……好玩具,。(从“耍个没完没了”,看出小猫很顽皮。)

小结:刚才这位同学,不但找出句子,而且抓住关键词语说理由,真棒!

[3]……再跑再跌……(板书:摔跌跑)——小猫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真是生气勃勃。

[4]……撞疼了也不哭。(板书:撞)——小猫英勇、顽强。

[5]……渐渐开拓新的嬉戏场所。——这么小的猫,还懂得找新地方玩,真可爱。

①“开拓”是什么意思?

原来的嬉戏场所在哪里?(板书:屋子里)

扩展到什么地方?(板书:院子里——老舍先生养花的地方)

②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连接上文)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试读——个读——齐读)

[6]……花盆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在新的嬉戏场所里,小猫又找到了新玩具,玩什么呢?

①可想而知,后果是什么?——枝折花落。“折”什么意思?“落”什么意思?

②这对于花草来说就是——遇到了祸害,遇到了不幸。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说明?——遭了殃

[7]朗读嬉戏:把你读坐下。

[8]对于这么可爱的小猫,你想怎样读才能读出对它的宠爱感情来呢?

[9]有感情地朗读:试读——个读——齐读

[10]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老舍先生对猫的宠爱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由于这满月的小猫比起奇怪的大花猫来更调皮、更天真、更生气勃勃,的宠爱之情也更深一步,所以课文中说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4、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大段。

5、写段练习: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写出一只调皮可爱的小猫来呢?

试写与沟通。

练习:认真观看CAI课件上的录像片断,绽开合理的想象,用几句话试写小猫的调皮。

教学设计方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第一小节最后一句话。

2、通过浏览网站,感受雾凇美,读出美,说出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学生齐读课题)大家都感受到了雾凇的美丽,你们想不想去看看真实的雾凇?

二、浏览网站,探究学习

1、那就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网站,点击“图片欣赏”,让我们细细观察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欣赏它的美,用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2、指名说说得真好,作者也有同样的感受,他用一段自己的语言介绍了雾凇,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愿意读?(谁能读得比他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时,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质疑(你们都很会提问题,我认为可归纳为两个主要问题:板书形成?奇观?)

3、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请大家去读读课文第二小节,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4、交流相机板书:气——冷——结谁能简单说一说,让大家听得更清楚、明白。

(师述: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缓缓流经市区时,水面源源不断蒸发出水汽,整个江面白雾腾腾。夜间,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蒸腾的雾气遇冷凝结成了雾凇。雾凇形成过程是很美的,也是吉林雾凇“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壮观所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它的形成过程吧。请大家点击“影音动画”。

课文中也有一段话,请大家读一读,读出它的美。指名读,齐读。

5、师述: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为什么说是奇观呢?请大家点击“文字介绍”,看看网站上是怎么介绍的。

6、看了网站,我想大家对雾凇这一奇观有了一定的认识,谁来说。指名交流

7、雾凇,真是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而响誉全国。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挂满枝头,把北国点缀得繁华似锦。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8、那一行行一棵棵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绽放在枝头,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呢!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读这句话。

三、浏览网站,学做导游

1、吉林雾凇景观美不胜收,外地游客纷纷涌入吉林来一饱眼福。假如你就是吉林人,一定会为此感到自豪。来了亲朋好友,你准备向他们介绍什么?(指名说)怎样介绍?(指名说)

2、要想介绍得好,可以借助网站的内容。通过浏览学习,你一定会形成很多语言。(学生各自准备,指名说,再各自练一练,你会说得更好。)(听了你的介绍,在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雾凇那美丽的画面。你想不想读读书中优美的语言。学生自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在网络教室上了一堂课,收获很大。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利用网络开展学习,你会有更大的收获。当然对于雾凇,你如果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利用学校网站深入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理解别人,宽容别人。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起立,问好

向听课的老师问好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同桌,把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帮助对方纠正字音。

三、理清头绪,接受任务。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我们先来看前两个自然段,老师要把理解任务交给你们,你愿意接受哪个自然段?(把学生分成两大组,集中座位,便于讨论)第一自然段的理解任务:

(1)这件事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这件事中的谁值得称赞?她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2)你怎么知道她是这样想的?(课文中找)

(3)“阿姨轻轻地说”应该怎么说?(读课文)

(4)用一个词形容你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

(5)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词表达这种感受的?

(6)带着感动的心情读这个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任务:

(1)这件事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这件事中的谁值得称赞?她做了什么?她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2)你怎么知道她是这样想的?(课文中找)

(3)母亲平静地说应该怎么说?(读课文)

(4)用一个词形容你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

(5)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词表达这种感受的?

(6)作者还用了一个什么词表达内心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7)带着感动和幸福的心情读这个自然段

四、自读自悟,完成任务

学生与组内成员合作讨论,完成对段落的理解

两组学生根据问题提示分别表述对段落的理解

五、理解识记第三自然段

刚才同学们说有三个自然段,我们来看看第三自然段是什么内容: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由此看来上面的两件事中谁做到了将心比心?(阿姨和“我”的母亲)

“将心比心”中的第一个“心”是谁的心?第二个“心”是谁的心?

“将心比心”是用_____的心去比______的心。(也就是多替别人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等)

六、升华运用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亲人、朋友、邻居、老师或者是陌生人,对他们你做到将心比心了吗?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又会怎样去对待他们呢?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说。

学生的发言就是他们的收获,写下来挂到“开心树”上。同学们,看到这棵美丽的“开心树”老师的心里暖暖的。结束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方案篇6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人物的方法;

2.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品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写出短评,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归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资源

《哈姆雷特》剧本、计算机网络、《哈姆雷特》课件、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教学程序

一、课前展示课题(幻灯片1),同时播放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导语:

文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思考和启迪。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且写出了短评,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谈谈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

对一部戏剧,我们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品评。今天我们着重谈谈《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评人物的一般规律。

二、展示教学目标:通过讨论掌握品评人物的方法。(幻灯片2)

三、引导学生讨论:

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幻灯片3)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展示《王子复仇记》剧照:哈姆雷特特写镜头。(幻灯片4)

三、学生畅所欲言。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雷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雷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

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教师引导: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称赞莎士比亚剧作情节丰富,浑然一体,赞许他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斯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负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也予以关爱,改称为国王的供奉剧团,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

1599年莎士比亚参加了伦敦著名的环球剧院,并成为股东兼演员。莎士比亚逐渐富裕起来,并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12年他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衣绵还乡,四年后就与世长辞。

四、展示:名家观点撷英。

(幻灯片5)

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教师试评:哈姆雷特具有远大的理想,他最终的目标不是复仇,而是扭转乾坤。

五、总结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创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雷特》的现实性:

《哈姆雷特》取材于《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剧情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

(2)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征:

①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他的母亲。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

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奥菲丽娅的父亲。奸王有所察觉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后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②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方法,当然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不断的补充。

六、表演短剧

展示:人物表(幻灯片7)

教师评点学生表演,每位同学都已经进入角色,基本上能够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设计方案篇7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对联知识,了解对联的起源、种类和基本规则。

二、通过对对联,熟悉运用对联基本规则。

三、感受对联文化,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对对联基本规则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微课学习

通过观看微课,使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种类以及基本规则。

二、对对乐园试身手

(一)字数相等

1、一字联

月(星)雨(风)红(绿)马(羊)

2、二字联

冷月(寒星)春雨(秋风)红花(绿叶)河马(山羊)

3、三字联

孙行者(胡适之)水帘洞(花果山)红烧肉(黄焖鸡)

独角兽(比目鱼)水底月(镜中花)苹果脸(葡萄牙)

其中,苹果脸对葡萄牙一对,属于无情对,对联背后还有光绪和珍妃的故事。

(设计意图:从一字联到二字联再到三字联,字数逐渐增加,难度也逐渐增大,让学生一边对对联,一边熟悉巩固对联规则。同时重点掌握字数相等的规则。)

4、对联小故事

祝枝山和徐子建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五台山上五层台,台台台台.....

(二)平仄和谐

1、四字成语对联

请在括号里标出下列成语对联的平仄声,平声用“—”,仄声用“|”。

例:(——||)春来眼际喜上眉梢(||——)

()披肝沥胆刻骨铭心()

()风吹草动水涨船高()

(设计意图:因平仄较难,本课又为对联的起始课,所以先只要求学生能区分平仄声,并了解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字,平仄声相对)

(三)词性相对

1、以集句联为例分析词性相对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总结: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四)考考你

颜料店趣味对联

上联:鹅黄鸭绿鸡冠紫

下联:鹭白鸦青鹤顶红

请学生在教师提示下对出下联

(五)拓展:玻璃联

对联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和谐、内容相关,处处体现着一种对称之美,而这种美,恰恰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欣赏的。我们的汉字就具有这种独特的对称之美,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幅对联:

山中日出

(教师正、反两面展示玻璃联,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正面看、反面看都是一样的)

请学生试着对出下联,展示下联:

水里风来

(六)延伸

汉字不仅有对称之美,一个单独的汉字就很有魅力。我们把一个字拆拆合合有时竟也能造就一副佳联。这样的文字游戏,连古代皇帝也爱玩。唐玄宗和杨贵妃就曾出此佳对。

有一天,唐玄宗和杨贵妃一同在御花园赏月,二人坐在土石堆成的假山上,唐玄宗想考考杨贵妃,当即吟出一句上联:二人土上坐。这副对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暗藏玄机。二加人加土,刚好构成一个“坐”字。这是一幅“析字联”。同学们想知道下联吗?我们下节课再来专门学习“析字联”。

(七)作业

1、请同学们搜集更多有意思的对联大家一同赏析。

2、思考析字联下联。

教学设计方案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教学设计方案篇9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并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荀子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就是学习。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荀子在他所做的《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习要掌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文言知识(幻灯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你们都掌握了吗?

你们掌握的怎么样,我考一考就知道了。下面我们来进行一场有奖抢答赛。老师会在幻灯片上显示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一些重点的文言知识,

二、整体把握

这篇文言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劝的?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如何论证?

又怎么劝?

第二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可见学习既有意义又有作用,咱学不学?

怎么学呢?

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学习,荀子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看他的学习方法能不能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齐备第三段,思考荀子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

以上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启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坚持专一,善于积累。

四、小结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学习态度走进高三,圆大学梦。竞赛式抢答。

明确: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青取之于蓝。寒于水”比喻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说明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故木受绳则直。则利”说明外力可以改变事物进一步引出“君子博学。行无过矣”总结上述观点,进一步说明学习对人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比喻论证

“吾尝。闻者彰”说明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假舆。绝江河”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能力。

“君子。物也”总结说明学习对人的作用。

生答:“学”

(提问学生有哪些学习方法)

齐背第三段,

思考回答

学习要善于积累(从哪里看出来的)“积土成山。故江海”(怎样理解这句话)

正反比喻学生理解,师引导。

学习要坚持(从哪里看出来)

“骐。可镂”理解分析。

正反比喻学习态度要专一

“蚓。躁也”理解分析

生回答,各抒己见

作业:

1、做拓展卷

2、写一篇小文章。

要求: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教学设计方案(整理9篇) 】相关文章:

幼儿园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方案(整理 2024-04-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整理8篇) 2024-03-29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整理 2024-03-29

教学设计方案(整理7篇) 2024-03-27

五年级垃圾分类教学设计(整理7篇) 2024-04-11

教学设计方案(整理9篇) 2024-04-11

中学心理健康教学设计(整理8篇) 2024-04-11